图片
黄芪,素有“补气之王”美誉,是药店中最常见、最受欢迎的补气药之一。黄芪的主要功效包括升阳补气、固表止汗、排脓生肌、利尿消肿、行滞通痹等,其中以补气之力最为突出。但黄芪虽好,用法用量不当,容易引起上火症状,给顾客带来不适。作为药店人,如何科学推荐黄芪,帮助顾客补气不上火,是日常工作中的必备知识。
黄芪与其他补气药的区别作用部位:黄芪主补肺脾气(卫表之气);人参补元气、心气、肾气;党参、白术、山药各有侧重。
独特功效:黄芪善于升提中气、托毒生肌;人参可大补元气;山药补肾涩精;甘草调和药性。
药性侧重:黄芪偏温燥,党参、山药补而不燥;白术温燥易助火,甘草久服易水肿。
固表止汗、利水消肿:黄芪最佳。
升提向上:黄芪独具升提中气之力,其他补气药多为平补。
警惕:这些人群不适宜单用黄芪1.阴虚或湿热体质者
阴虚体质的人普遍有手脚心发热、盗汗、口干等表现,本就阴液不足,若再补气过多,极易化火上炎。湿热体质者本身体内有湿有热,服用黄芪也易加重上火表现。
2.实热体质者(表实邪盛)
如面色潮红、声音洪亮、便秘、小便短赤等,本身就有内热,再补气无异于“火上加油”,更易上火。
3.体内有积滞者
如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舌苔厚腻等,气机本就不畅,补气反而会使气机更郁滞、内热加重。
4.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未清者
此类人群体内热毒尚盛,黄芪补气会使热毒难以清除,易加重病情。
黄芪科学搭配,补气不上火为避免顾客因单用黄芪导致上火,药店人可建议顾客配伍用药,既能增强补气效果,又能防止温热上炎。
黄芪的搭配建议1.黄芪+当归(当归补血汤)
补气又生血,黄芪偏燥,当归养血润燥,二者搭配,既补气又不上火,适用于气血两虚、面色萎黄、乏力等症。
2.黄芪+知母
适合阴虚体质的人群,知母滋阴降火,制约黄芪温燥之性,补气而不生热。
3.黄芪+金银花
适合气虚且疮疡初起、溃后不愈的人群,黄芪排脓生肌,金银花清热解毒,配伍既补气又清热。
4.黄芪+栀子
针对口干舌燥、口腔溃疡、便秘等“上火”表现,栀子清热泻火,搭配黄芪补气不上火。
5.黄芪+山药
补脾肺肾之气,山药补脾固精,二者合用,适合脾虚、肾虚、血糖偏高人群,补气不滞。
6.黄芪+麦冬
麦冬滋阴润肺,黄芪补气,适合肺气虚、易感冒、咳嗽人群。三者加五味子(生脉散)适合气虚易感冒者;加白术(异功散)适合脾胃虚弱、腹胀便溏者。
7.黄芪+生地
黄芪补气,生地养阴,适合阴虚气虚人群,配山药用于肾气虚(腰膝酸软、夜尿多)。
黄芪的日常保健用量用法建议泡水:建议每日3克左右,切忌长期大剂量单用。
炮制选择:生黄芪较为平和,炙黄芪温热性更强。体质偏热者宜选生黄芪。
季节调整:春夏补气宜减量,秋冬可适当增加。夏季使用可加荷叶以清热。
地域搭配:南方湿热,宜配祛湿热药如薏苡仁、茯苓;北方干燥,宜配滋阴药如玉竹、麦冬。
药店人服务建议辨体推荐:多与顾客沟通,初步辨别体质,避免对阴虚、实热、积滞等体质者单独推荐黄芪。
科学搭配:根据顾客症状,科学推荐搭配用药,既补气又防上火。
用量提醒:明确告知用量,尤其是泡水饮用者,切忌过量。
科普宣教:向顾客说明黄芪“补气之王”的同时,也要讲明其温燥上火的风险和合理服用方法。
图片
黄芪虽好,但补气需科学。药店人既要把握用药禁忌和搭配技巧,又要做好用药指导和健康宣教,帮助顾客真正做到安全补气、健康养生。
(本文内容仅供专业人士参考,药品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师/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)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